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3章 姚广孝

之后才是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

王阳明便以此来办学,每到—地孩童们必然爱听他的课程。

直到龙场三年期满,百姓相送,泣不成声。

而王阳明也带着大成的神功,回到了京师之后。

王阳明便开始一路讲学,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反而是对做官没有多大的兴趣了。

这时,王阳明祖母染病,他便起了辞官的心思了。

想要回乡赡养祖母。

但连续三次辞官,都被当今拒绝。

甚至还派他南下前去平叛。当时,朝堂上不少人认为,那些地方年年叛乱,年年平。

你王阳明一个书生,又能做什么呢。

对此,王阳明没有说什么,只是回乡看望了一下祖母,便南下了。

刚到南赣,王阳明便发现了一个问题。

南赣何人不通贼!

王阳明的日常起居,一举一动都有专门的人盯着。

而王阳明也没有惊动他们,只是当作不知道,一心放在赈济灾民上了。

直到某一天,王阳明雷霆出手彻底清扫了内奸。

甚至采用连坐法,果然就算是通贼的普通百姓,都不愿意如此了。

于是,王阳明抓紧练兵,然而南赣盘踞几十年的叛军,对这个新来的巡抚,并不把他放在眼里。

甚至还耀武扬威一般,开始劫掠百姓。

而王阳明排除众议,毅然决定兴兵讨贼。

长富村。

十几具尸体,横七竖八的躺在路上。

屋子里面时不时传出来贼寇的欢声笑语。

忽然,这些贼寇便发现不对了。

只见黑压压的官兵将他们包围了。

王阳明当胸一箭,直接命中贼首,随后一声大喝:杀!

围杀说顺利也顺利,说不顺利也不顺利。

顺利在于大部分贼寇全都伏法,不顺利在于有些贼寇竟然逃了出去。

这下子其他贼寇也就得知了

消,息。

无奈之下,手下将领没了战意。

王阳明便只好退兵。

但其他人退兵是退兵,王阳明的退兵,那叫示敌以弱。

他紧接着便来个回首掏。三个月时间,王阳明连破四十多贼寨,斩首七千余人。

整个南赣的贼寇基本被消火一空。

扫平南赣后。

王阳明接连扫除其他府县的贼寇,甚至他亲自将招降信贴在

城门口。

还真有上千贼寇前来投降。除了战事上,王阳明还改革盐法,清理闲官,创办学校,使四省百姓安居乐业,游荡在四省的匪愚,被彻底拔除。

之后,百姓为王阳明建立生祠,他的弟子更是整理出来《传习录》

而这一年,王阳明四十八岁

让人难过的是,王阳明祖母的病更加重了,他多次想要辞官回乡。

但都被拒绝,再加上福建又有匪患,很快他便又前往福建平叛。

之后,大明发生了一件大事

宁王反了。

按理说大明的藩王在朱棣之后,是没可能造反的。

但偏偏出了个后代宁王。这宁王也是运气好,内阁首辅杨廷和为了文官集团的利益。

不断暗中提高宁王的护卫,更是将宁王反叛的消息瞒了下来。

他们想用宁王造反,拖延朱厚照夺权的脚步。

然而能够隐瞒朱厚照,但是隐瞒不了王阳明。

王阳明直接攻克了南昌。宁王闻讯,急忙回救南昌,然而被王阳明率军截住。

之后王阳明以火攻,宁王大败,宁王与其世子、郡王等等皆被擒。

而得知消息的朱厚照,率军下了江南。

甚至得知朱厚照两次落水之后。

王阳明将宁王交给了张永,这位太监是少见的即明白事理。

又深得朱厚照信任的,于是两人默契之下,倒也在这次诳涡之中安然无恙。

宁王叛乱之后。

再之后,王阳明辞官回乡。直到正德十六年,嘉靖将其升为南京兵部尚书,不许他推辞

嘉靖元年,王华病逝,王守仁回乡守制。

嘉靖三年,他受邀在稷山书院讲学。

嘉靖四年,他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

嘉靖六年九月,王阳明在赴广西平叛前夜,他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短短的四句话,引人深思。嘉靖七年,王阳明依然在平叛。

平乱后,王阳明肺病加重,便告老还乡。

临终之前,他的弟子问他可有遗言。

王阳明目光明亮,道:我心光复,亦复何言。

他的遗体过江西府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他。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当夜晚降临,王阳明的尸体停在大堂的时候。

一个锦衣玉袍的年轻人走了进来。

他轻轻的拍了躺尸的王阳明道:“别睡了,该醒了!“”

下一刻,王阳明苍白的脸上,竟然浮现出一抹血色。

视频到这里暗了下去。“纵观王阳明一生,达成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成就,纵观古往今来所有文臣,除孔子之外独此一人,其内圣外王,可谓是千古名臣,大明第一文臣实至名归”

“综合评价-金色五星”而正当视频结束的时候,整个天下都沉默了。

为朝廷平定叛乱是为立功。祖母重病却因国事而不能尽孝是为立德。

知行合一天下闻名是为立言

这三不朽实至名归啊。不是他们不想沉默,是他们根本就比不了啊。

“排行榜太诚恳了,如王阳明这般的英雄人物,都不是大明第一文臣的话,那我大明也就没有文臣了。”

“没错,俯首一生拜阳明,我要去京城,去拜阳明!”

“算我一个,我一定要弄明白什么是知行合一!”

“还有那年轻人已经出现多次了,这次竟然把王阳明复活了,这生死人的本事,一定是仙人”

“原来仙人是真实存在的”天下士子沸腾,然而乾清宫中却有些冷清。

老朱沉默着,久久没有开口

王阳明了得归了得,还是在理解的范畴内的。

但是那年轻人的手段,已经超出了老朱的理解能力。

难道这世上真的有仙人不成?

老朱百思不得其解。

他想不通的是,若是真有这么神仙中人。

为何现在都丝毫没有发点端倪呢。

或许是那仙人神龙见首不见尾吧。

老朱只能如此安慰自己了。

除此之外,老朱算是看出来,整个大明的历史,就是皇帝与文官集团争夺主导权的历史。如果皇帝强势,想要跟文官集团争权夺利,那后果可能就不免不了一个落水病死的下场

如果皇帝平庸,不跟文官集团争夺,史书上的名声都会好上不少。

“哎”骤然间,老朱叹了口气。

“父皇为何叹气?”朱标好奇的问道,他从未看过老朱为何如此仰天长叹。

“只是感叹大明命途多舛啊

好了,咱也只是感叹一下,继续看吧”

老朱话音刚落。

那道威严无比的声音便再次响起。

“现在公布排行榜,大明第一榜,大明第一和尚,黑衣宰相姚广孝”

“姚广孝,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号独庵老人,出生于长洲。”

“年少时候的姚广孝,便在苏州的妙智庵出家为僧,在多年的学习之下,他精通佛道儒三教的学说。

从小他便是一个不安分的人。

他的父亲本是一个赤脚医生,姚广孝的父亲万万没想到,他以为他的儿子会继承他的衣钵。

但姚广孝自小便聪明伶俐,深受他启蒙老师的喜爱。

他的老师也不是普通人。

是北宋信安郡王的六世孙孟

材翁,因为对他的喜爱。

还将自家祖先的画像给姚广孝看。

这让幼小的姚广孝便立下壮

定要成为大官,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于是,姚广孝和他的父亲挑明了。

他要读书,但是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也可以说是穷困潦倒。但这阻挡不了姚广孝。

就算是出家为僧,他也要完成他的目标。

在当时佛教是广受欢迎的,

总有些文人墨客,高官显贵来到寺庙里面,跟大师谈古论今。

所以说,若是精通佛理,很容易就能跟这群人交往上。

所以姚广孝才会选择出家为僧这条路。

这对他这个贫寒子弟来说,

已经是为数不多的上升渠道了。

而就在姚广孝出家的时候,有一位同样僧人的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

之后的日子里,整个天下开始群雄并起,你争我夺,互相讨伐。

而姚广孝也正如他想的那般他很快便因精通佛理,与江南的文人墨客,高官显贵交往上了。

更是因为他的文章不俗,更是受到了他们的推崇。

其中便有大明开国文臣-宋濂。

而姚广孝也正因为如此,这一批人中学到了很多。

然而等到姚广孝学问大成之后,他却是发现整个天下都太平,整个元朝被大明彻底取代了。

他不甘心,他这十几年的努力,他的才华,他的野心都来不及施展。

洪武十五年,姚广孝因为跟当时的太祖,曾经是同行,被朱元璋亲自挑选,主持寺庙。

姚广孝是一个内傲之人,虽然他面相平和,但内心中以为他的才华足以改天换地。

那时的姚广孝便观察了,朱元璋,所有的儿子。

太子朱标温文尔雅,精通政务,支持者过多,他如果现在押宝的话,那便是为时已晚了。

至于老二,封号亲王,于行军打仗之中,自然不错,但其人性格缺陷很明显。

老三更不用说了,天生的武夫,草莽之徒。

而此时姚广孝看到了朱元璋第四个儿子。

那就是燕王朱棣!

他多番观察之下,发现朱棣不但英勇无比,还熟读儒家典籍。

可谓是文武双全,更难得的是还很清楚民间疾苦。

于是姚广孝便将目光,放到了朱棣身上。

某一日,姚广孝偶遇朱棣,

直接开口道:殿下,贫僧打算送你一件礼物。

朱棣奇怪,这僧人打算送给他什么东西,要知道他作为亲王。

更是镇守北平,什么稀罕物件没见过。

这僧人能送他什么珍贵的礼物?

而见这僧人自信的模样,朱棣的好奇心被勾引起来。

姚广孝直言道:贫僧打算送给伱一只白帽子!

朱棣听完脸色顿时一变,他如今是王爷,若是加上一只白帽子,那岂不是一个皇字!

不过,朱棣虽然紧张,但并没有惶恐,反而是将其带走。

后来,姚广孝正式成为燕王府的主要谋士。

姚广孝是一个极为不安分的人。

他总是时不时的撺掇朱棣,将朱棣的野心一点一点的勾出来

然而以姚广孝的眼光也完全能够看出来,朱棣的深埋在心底的野心。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逝之后。

姚广孝便跟朱棣说道:时机已到。

然而朱棣却认为老二,老三,还有父亲最喜欢的老五都在。

他的机会还不明显,还需忍耐。

但姚广孝劝朱棣,不妨早作准备。

再之后,老二我,老三相继病逝,朱棣便成为了诸王之首。

他认为兄终弟及,皇位怎么说也该轮到他了。

然而事实上,却是太孙朱允炆登基。

直到后面靖难之时。

朱棣被困济南,姚广孝负责辅佐朱高炽,守卫北平。

此战之中,姚广孝充分的展露出了他的指挥天赋。

在他的辅佐之下,李景隆五十万大军,丝毫不得寸进。

北平就好似一座山一般,任凭李景隆千般手段,也是无济于事。

有着姚广孝的辅佐,朱高炽成功守卫住了北平。

之后,朱棣虽然坐拥十万兵马,但战况对于朱棣来说并没有号多少。

他仅有一府之地,怎么跟坐拥整个天下的侄子对抗。

就算是耗也能够耗死他了。朱棣有些心灰意冷。

这时,他忽然想到了姚广孝。

朱棣很迷茫,跟姚广孝讲述着战场上的情形,是多么凶险,最后更是间姚广孝道:起兵两年,我还是被朝廷困在这里,丝毫不得寸进,先生我很迷惑,我做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呢,垂死挣扎罢了。

姚广孝看出来朱棣的迷茫,这种迷茫对未来的不确定。

然而姚广孝却是不以为意,道:殿下,如今你是叛逆,之前的身份也只是亲王。

你打下来很多城池,也尝试招降很多将领,他们是如何说的?

朱棣回答:他们都说,等我打进应天成了皇帝,自然归降。

姚广孝微微一笑,他们都已经将办法告诉殿下您了,您就不要找老和尚抱怨了。

之后,朱棣听从姚广孝的计策,长驱直入攻进了应天,正式成为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