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9章 于谦

“于谦自小便崇拜一个人物,那边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所以,于谦立志要成为文天祥那样的人。

并为此付出努力。

他十七岁那年,随着众多小伙伴登高望远。

见山上布满来石灰石,留下了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乾清宫中

老朱默默的嘀咕着于谦的诗句,越品越有味道。

朱标也是如此。

两人眼中都能看出来对于谦的看重。

尤其是老朱,从诗文之中,就能品鉴出于谦这个人是一个清正廉洁之人。

而这样的人,正是老朱重视的。

因为他讨厌一切贪官污吏。“永乐十一年,于谦遇到了一位老人。

他与这位老人,是在应天一处酒楼遇到的。”

这时视频忽然显现出来。于谦和几名同窗聊古谈今,好不快哉。

其中一人说道:“国家连年战争,百姓不堪重负,他日若是我等入朝为官,定要劝解皇上”

“对,没错,百姓苦不堪言,国家还要发动战争,这不是把百姓死路上逼么”

书生们说的正高兴。忽然,一位老人大笑起来。“放屁!几个小毛孩子见识过什么是战争么,就在这里大放厥词!”

“你!”其中一名书生争相反驳,但其伙伴见是位老者。

连忙将其拉住,随后付了银钱,匆匆离去。

然而于谦,却是没有跟着同伴离去。

反而做到了老者桌前。“老先生贵姓”

“我啊,姓朱”

于谦脸色一变,当朝的宗室他是了解的。

跟这位差不多的,也只有一个人,吴王朱橚。

顿时于谦便有离去之意。然而老者却是将其拦住,旺问道“想不想见识真正的战场”

于谦懵住了,鬼使神差般的点了点头。

老年朱橚微微一笑。

第二天,于谦便跟着老年朱橚前往北方。

路上于谦好好奇问道:“老王爷出京师,难道不需要跟皇上说明么”

“不需要,我啊,跟旁人不同,我想去哪就去哪,无人能拦”

于谦了然。

之后,于谦便跟着老年朱橚游荡于草原之中。

他们曾经混进了鞑靼部落之中。

也曾见识到鞑靼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本来跟那些士子们一样的于谦,慢慢的变了。

内地的百姓是百姓,边境的百姓难道就不是百姓了么。

内地的百姓多交些赋税还可以活,而边境的百姓若是一个不小心,不只是全家死光,就连宗族都保不住。

这—刻于谦变了,他终于理解战争的意义。

同时,他打算拜朱橚为老师,学习兵法。

然而老年朱橚并不同意,但也答应教其兵法。

直到永乐十五年,于谦返回应天。

第二年参与了科举,一举高中状元。

成为了翰林院编撰。

翰林院中的日子是枯燥的,每日抄写公文。

年复一年,几平所有的翰林都选择摆烂。

但于谦不同,他兢兢业业,从不偷懒。

终于,苦心人天不负。某一日,朱棣让翰林院出策评边军的策论。

翰林院众人,摩拳擦掌准备大展身手。

万一被皇上看重,那可是直上青云的机会啊。

此时,于谦与众人皆不同。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急哄哄的写策论,为了讨好皇上。

于谦先是完成了手上的工作,才坐下来写了一篇策论,交了上去。

然而,或许是英雄都是人情世故的终结者。

于谦在翰林院内的人缘并不好,不少人看不上他一副自命清高的模样,和刚硬的脾气秉性。

于是,便有人故意将于谦的策论,放在最底下。

按照经验,陛下几乎看不到最底下的策论。

然而,出乎预料的是,这次皇上竟然将所有策论全都看完了

并且亲自召见于谦,跟其谈论边军。

之后,朱棣更是在公开场所,跟朱瞻基说:你小子有福了,没想到我都这个年纪了,老大居然还将这等人才送了过来。

这次事件,并没有使于谦升迁,但也经常受到朱棣的召见。

之后,太宗死后,仁宗登基,但没过多久仁宗同样病逝。

这时,朱瞻基登基。

于谦立刻得到了重用,破格提拔为升为兵部右侍郎。

而此时,汉王造反,于谦又在平定汉王叛乱之时,立下大功。

被提拔为兵部左侍郎。之后的于谦,任职兵部,辅佐朱瞻基大败瓦剌。

不久后,朱瞻基病重便招来于谦,内阁三杨。

于谦看着病重的朱瞻基,内心有些沉痛。

这位大明的雄主,刚刚将大明带上正轨,便要撒手西去了。

而与于谦—起的,还有内阁三位杨阁老。

论官职他一身蓝袍,其他三人是一袭红袍。

他的官职是最低的。

这时,朱瞻基忽然开口道:“于谦,你历经三朝,自太宗皇帝时,便极为看重伱,我没有升你的官职,可有怨气.~?”

于谦洒笑,道:“人常说红衣官袍是百姓血染,我穿蓝图个干净!”

“哈哈,你啊,心气太高,爷爷跟我说,你天生硬骨,刚正不阿,若是让你身居高位,最终会不得好死”

朱瞻基有气无力的说着。于谦也是有些悲戚,为何英明的皇帝总是短寿。

收回思绪,于谦还是回答道“太宗皇帝知我”

“好啊,下去吧”

这时,视频画面一转。朱瞻基驾崩后,朱祁镇登基

之后,三杨,张太皇太后纷纷去世。

此时,朱祁镇的内侍王振深得皇帝信赖,—时间王振权势滔天。

往来京城的官员,若是不给王振上贡,便会有被罢黜的风险

—时间,许多官员为了讨好王振,纷纷寻求奇珍异宝。

只期望他可以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

但于谦偏偏非常人所能及。当他的同僚都给王振送礼的时候。

他偏偏不去,就算是同僚劝说他,他也只是甩了甩袖子,道“我只有这两袖清风相赠。”

果不其然,王振在朱祁镇耳边经常说于谦的坏话。

于是,朱祁镇便将于谦贬黜

之后更是将于谦下死牢。幸得百姓纷纷联名上书求情,于谦才幸免于难。

正统十三年

于谦被召回京城,重新任职为兵部左侍郎。

正统十四年。

朱祁镇御驾亲征被俘,朱祁钰登基。

然而朱祁钰却是很不想当这个皇帝,再三推辞。

直到于谦出来说道:我们推举你做皇上,完全是为了国家着想,没有私心。

朱祁钰这才同意登基。而之后,瓦剌来袭,一路上以朱祁镇为挡箭牌,竟然直接包围了京师。

京师危急。

朱祁钰便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

并全程给于谦站台,大力支持他保卫都城。

凡于谦所有任命一律通过。于是乎,于谦提督各营兵马,将兵马合成十二个团营。

这时,瓦剌兵临城下。有将领建议于谦,暂时先避其锋芒。

然而于谦不同意,道:奈何示弱于敌,便敌益轻我。

随后,于谦下令在九门外,将各部摆开阵势。

并下军令道: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

得此命令,将士们奋勇杀敌,还俘虏了瓦剌一个部族的头目

之后,于谦再次设伏,大败瓦剌。

而后的决战之时,于谦下令各部配合先锋队冲锋。

一举斩将夺旗,活捉也先,大败瓦剌。

于谦值此一役,挽救了大明,避免乐南宋故事的发生。

朱祁镇被救了回来,软禁在了南宫。

直到景泰七年,大明风调雨顺。

兵部事务也处理的井井有条

就在朱祁镇打算复辟的那天晚上。

于谦找到了老年朱橚。“老师”

老年朱橚摆手道:“咱都说了,不要叫老师,你这人无事不登三宝殿,说罢有什么事”

于谦苦笑道:“老师知我啊

“你在纠结?”老年朱桶忽然说道。

“是,我在纠结,我收到消息,石亨,徐有贞打算明晚营救上皇复辟”

“你不知道该怎么办?”听到朱橚这么说,于谦再次苦笑的点了点头。

“老师,我怕我若是阻止的话,两位皇帝不存,储君无人,国家危急”

“既如此,你便回去吧,交给我”

于谦站起身来,向朱橚拱手道:“学生谢老师”

之后,朱祁镇复辟失败,于谦便辞官回乡了。

其后,于谦在家乡修身养性三年,便陪着老年朱橚远走海外

视频到这里暗了下去。

“于谦为官期间,极为清廉,他从不收受礼品,就算是朋友之间的往来,也绝辞不受。

同时,他也是一位深情的人,他与他的妻子相濡以沫,相敬如宾。

而于谦如此贫困,他的妻子也从未怨言过一句。

直到妻子病逝,于谦也从未续弦”

“纵观于谦一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一生两袖清风,清正廉洁,终其一生官职最高也只是兵部尚书,大明第一尚书实至名归。”

“综合评价-金色四星”“排行榜下一名人物,将于半个时辰后公布,敬请期待”

乾清宫中。

“于少保可谓是大明第二人啊”

听到朱橚如此说,老朱和朱标赞同的点了头。

于谦不像阳明先生那般,完成三不朽的伟业。

但其一生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使得大明没有成为又一个南宋,功勋卓着。

而他的人品相比张居正来说,又好了一些。

所以朱橚才认为于谦是大明第二人。

再加上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祖孙三代人,全都极为看重于谦。

这便说明,于谦真的是一名十分了得的人才。

“是啊”老朱同样赞叹。同时,老朱也叹息。

他手下为何没有这么清正廉洁的官员呢。

惆怅啊。

这时,王景弘忽然进来禀报

“陛下,秦王回来了”

老朱惆怅的表情,顿时一变,欢喜道:“快宣”

“是”

片刻之后,朱樉这才进了大殿。

“儿臣参见父皇,父皇圣躬安”

老朱连连摆手道:“咱安,咱安,快起来让咱看看”

朱樉立马便站了起来。老朱看了个清楚,不禁有些动容。

“老二你脸上这疤痕,是哪里柬的”

“回父皇,修路的时候,被碎石崩开的口子”

“咱是让你去巡查,不是让你监工!”老朱没有生气,只是语气带着几分埋怨。

见老朱关心自己,朱樉没有说话,只是傻笑着。

“好了,这一路算是辛苦你了,快坐吧”

老朱招呼朱樉坐下,同时便有内侍走过来沏茶。

“哎”朱樉连连答应。至于巡查的情况,老朱早就了熟于心,所以也就没有询问。

他已经早早的派遣锦衣卫暗中查访了。

这次派朱樉前去,本就是存着历练他的心思的。

没想到朱樉极为认真,将巡查的活干得不错。

老朱老怀大慰,只等着朱樉回来,好好夸奖一翻。

而朱标作为兄长,又是太子,同样是要勉励几句的。

朱樉立时变成了应声虫。从小朱樉除了怕老朱,就是怕朱标了。

如父如兄可不是开玩笑的。老朱见朱樉行为举止,也不像以往那么跳脱,顿时感觉欣慰

如今五个亲儿子。

两个陪在身边,两个从了军,只剩下老二,文不成武不就的

老朱可是操碎了心,可是没想到朱樉监察的活干的不错。

拔出来相当一部分贪污的官吏。

于是,老朱便想让朱樉走这—条路了。

只等着朱樉通过科举,便让其加入御史台,做一名御史吧。

如今可跟以往不同,亲王不再是实封,只能当成一个名誉头衔。

所以说大明的亲王们都需要自身去奋斗努力。

当然亲王的礼仪,规格在那摆着呢。

也不会有那种傻子,不拿亲王当回事。

只是没有了实际权利,无形之中很多福利齐备。

亲王当官天生便是皇党,也是皇帝无形之中的力量。

除此之外,大明如今还支持贫寒子弟读书耳。

专门设置了贫困银,给家境穷困的学子。

用于他在读书,路费,住宿等等。

虽然开销不少,但是没办法,谁让大明如今日进斗金。

商税收到手软。

丈量全国土地之后,相应的耕地更是多了近一百万顷。

所以皇家子弟想要做事,就得参加科举,或者武举。

不然的话,实在是难以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