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开局设立大明诸帝排行榜 > 第一百一十一章 杨慎的下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一十一章 杨慎的下场

第110章 杨慎的下场

所谓留中,就是奏折送上去没人理,也没人管,且极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会在废纸堆里或是桌脚下发现它们的踪影。自己的劳动成果打了水漂,何孟春十分沮丧。

不能就这么算了!他打定了主意。

“诸位不必丧气!”何孟春突然大声喊道,“只要我们坚持下去,皇上必定会回心转意!”

这一声大喝把大家镇住了,所有的人都停了下来,准备听他的高见。

吆喝结束了,下面开始说理论依据:

“宪宗年间,为慈懿皇太后的安葬礼仪,我等先辈百官在文华门痛哭力争,皇帝最后也不得不从!今日之事有何不同,有何可惧!”

这里我插一句,何孟春先生说的事情确实属实,不过这事太小,所以之前没提,诸位见谅。

听到这句话,大家马上理论联系实际,就地开展了诉苦运动,你昨天被欺负了,我前天被弹劾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众人情绪逐渐高涨,叫喊声不绝于耳,愤怒的顶点即将到来。

形势已经大乱,文官们争相发言,慷慨激昂,现场搞得像菜市场一样喧嚣吵闹,混乱不堪,谁也听不清对方在说些什么。

关键时刻,一声大喝响起,中气十足,盖住了所有的声音,明史上最为响亮的一句口号就此诞生:

“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发言者正是杨慎。”

老朱闻言,忍不住感慨:“要说这位仁兄的书真不是白念的,如此有煽动性的口号也亏他才想得出来。”

“哈哈,对啊,不愧明史最响亮的一句口号!”

一声怒吼之后,现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的人都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看着杨慎,看着这个挥舞着拳头、满面怒容的人。

面对着眼前这群怒火中烧的青年人,杨慎的血液被点燃了。父亲的凄凉离场、显赫的门第与尊严使他确信,正义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

话已经说出口了,事到如今,要闹就闹到底吧!

杨慎又一次振臂高呼:“事已至此,大家何必再忍,随我进宫请愿,诛杀小人!”

愤青们的热情就此引爆,他们纷纷卷起袖子,在杨慎的率领下向皇宫挺进。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比较流氓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上,闹事的人固然很多,和平爱好者也不少,许多大臣看到杨慎准备惹事,嘴上虽然没说,但脚已经开始往后缩,那意思很明白,伱去闹你的事,我回家吃我的饭。

可就在他们准备开溜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人群中突然跳出来两个人,跑到了金水桥南,堵住了唯一的出口,这两个人分别是翰林院编修王元正和给事中张翀,他们一扫以往的斯文,凶神恶煞地喊出了一句耸人听闻的话:

“今天谁敢不去力争,大家就一起打死他!”

这就太不地道了,人家拖家带口的也不容易,你凭啥硬逼人家去,但此时已经容不得他们有丝毫犹豫了,去可能会被打廷杖,但不去就会被乱拳群殴!

如此看来,杨头目实在有点儿搞黑帮组织的潜质。

于是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下朝的大臣们一个也没走成,在杨慎的带领下,他们一起向左顺门走去,沉积了三年的愤怒和失落将在那里彻底喷发。

实际上,这绝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君臣矛盾,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另有奥妙。

根据史料记载,参加此次集体示威的官员共计二百二十余人,其中六部尚书五人,监察院都御史二人,六部侍郎三人,另有三品以上高级官员三十人,翰林院、詹事府等十余个国家重要机关的官员一百余人。

一共六个部,来示威的就有五个尚书,意思已经很明白了:皇帝你要是再不让步,今天咱们闹腾到底,明天不过日子了!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冲突,而是最后的摊牌!

这群人气势汹汹,除了手里没拿家伙,完全就是街头斗殴的样板,宫里的太监吓得不轻,一早就躲得远远的,左顺门前已然是空无一人。

嘉靖人生中的第一次危机到来了,他将独自面对大臣们的挑战。

......

闻言,老朱一时间开始义愤填膺起来:“什么??这群臣子安敢如此放肆!那还有一点点当官的威仪与德行?!”

“如市井泼皮一般,岂不是御前失议,意欲犯上作乱呼?该当何罪?!”

作为将皇权极为看重甚至不惜废除丞相的老朱来说,这一切听起来相当震怒,简直是在摸老虎的屁股啊!

老五苦笑:“父皇稍安勿躁,听我继续说下去。且听你那位数代后的后继之君如何应付这一局面。”

“总之,二百多人到了地方,不用喊口令,齐刷刷地跪了下来,然后开始各自的精彩表演:叫的叫,闹的闹,个别不自觉的甚至开始闲扯聊天,一时之间人声嘈杂,乌烟瘴气。

十八岁的朱厚熜终于开始发抖了,自从他进宫以来,就没消停过,经历多场恶战,对付无数滑头,但这种大规模的对抗他还是第一次遇到。

毕竟还是年轻,他压抑不住心中的慌张,准备妥协。

不久之后,几个司礼监太监来到了左顺门,向官员们传达了皇帝的意思,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你们辛苦了,我都知道了,事情会解决的,大家回去吧!

这就是传说中的“官话”,俗称废话。

老江湖们置之不理,依然自得其乐,该闹的闹,该叫的叫。没有人去搭理这几个太监,只是喊出了一句口号:

“今日不得谕旨,誓死不敢退!”

太监们铩羽而归,朱厚熜也没有别的办法,既然一次不行,那就来第二次吧,既然要谕旨,就给你们谕旨!

于是太监们走了回头路,转达了皇帝的旨意,让他们赶紧走人,可这帮人就是不动,无奈之下,太监们开始向那些跪拜在地的人们讨饶:诸位大爷,拜托你们就走了吧,我们回去好交差。

可是在那年头,跪着的实在比站着的还横,大臣们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今天你朱厚熜不说出个一二三,绝不与你善罢甘休!

朱厚熜又一次发抖了,但这次的原因不是恐惧,而是愤怒。他已经忍耐了太久,自打进宫以来,这帮老官僚就没把他放在眼里,干涉自己的行为不说,当皇帝连爹妈都当没了,现在竟然还敢当众静坐,事情闹到这个份儿上,也应该到头了。

“锦衣卫,去把带头的抓起来!”

既然已经图穷,那就亮刀子吧,对于秀才,还是兵管用。

一声令下,锦衣卫开始行动,这帮子粗人不搞辩论也不讲道理,一概用拳头说话,突然冲入人群一阵拳打脚踢,把带头的八个人揪了出来,当场带走关进了监狱。

朱厚熜这一下子把大臣们打懵了,他们没想到皇帝竟然真的动了手,在棍棒之下,一些人离去了。

朱厚熜原本认为用拳头可以解决问题,可事实证明他错了,他的暴力将引发更为疯狂的反击。

当锦衣卫冲进人群乱打一通的时候,杨慎早已躲在了一旁,这位仁兄实在是个精明人,一看情况不对就跳到了旁边,打仗是重要的,但躲子弹也是必要的。

估计他的隐藏工作做得不错,锦衣卫抓首要分子的时候,竟然把这位仁兄漏了过去,但事实证明,杨慎虽然机灵,却并不奸猾,没有给他爹丢脸,就此一走了之。

面对着锦衣卫的围攻,杨慎握紧了拳头,愤怒扫荡着他的大脑,冲动的情绪终于到达顶点,他已经彻底失去了理智。

当人们有所动摇,准备离去的时候,他又一次站了出来,点燃了第二把火:

“今日事已至此,各位万不可退走!若就此而退,日后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他的这声吆喝再次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杨头目发话了,自然是有种的就跟上来,大家又围拢过来,虽说走了几十个,但留下来的一百多人都是真正的精华——年纪轻,身体好,敢闹事。

事情彻底失去了控制。

听到这里,老朱更是气笑了:“此人,真是个滑头!小聪明和大才学兼具,倒也是滑稽!”

“是啊。”

“一百多名精英闹事分子纷纷站起身来,一拥而上,冲到了左顺门口,他们这次的斗争方式不再是跪,而是哭。”

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但这一百多位好汉倒未必有什么难言之隐,伤心之处,根据本人考证,这帮兄弟应该基本没流什么眼泪,他们所谓的哭,其实是“嚎”。

哭是为了发泄情绪,流泪是最为重要的,而闹事要的就是声势,低声哭没啥用,一定要做到雷声大雨点小,以最小的精力换取最大的效果。在这种工作思想的指导下,一百多人放声大嚎,天籁之音传遍宫廷内外,直闹得鸡犬不宁,人仰马翻。

带头的杨慎和王元正不愧是领袖人物,还哭出了花样——撼门大哭。大致动作估计是哭天抢地的同时用头、手拍门,活脱脱一副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的模样。

朱厚熜快要崩溃了,赶走一批竟然又来一批,跪就跪吧,闹就闹吧,还搞出了新花样!开始他还没怎么想管,估摸着这帮人过段时间哭累了也就回去了。

可他小看了这帮人的意志力,要知道他们虽然跑步水平不高,但嚎哭的耐力还是相当持久的,这一百多号人从早朝罢朝后一直哭到中午,压根儿就没有回家吃饭的意思,而且还大有回家拿被子挑灯夜哭的势头。

这倒也罢了,关键是一百多人在这里嚎哭,此情此景实在太像遗体告别仪式,搞不清情况的初一看还以为新皇帝又驾崩了,政治影响实在太坏。

皇帝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他也不打算再忍下去了,既然抓带头的不管用,那就一不做二不休,把所有的人都抓起来!

他又一次派出了锦衣卫,不过这回他多长了个心眼儿,加了一道工序——记录名字。

朱厚熜终于下定了决心,参与这次事件的人一个都不能少,全部严惩不贷!

可当锦衣卫拿着纸和笔来到大臣们面前准备记录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

按照常理,此时的大臣们应该是惊慌失措,隐瞒姓名,可让锦衣卫大吃一惊的是,这些书呆子知道他们的来意后却是大喜过望,立即表示不用他们动手,自己愿意主动签名留念。

原来这帮兄弟根本就不害怕皇帝整治,他们反而觉得因为这件事情被惩处,是一件足以光宗耀祖的事情,以后还能在子孙面前吹吹牛:你老子当年虽然挨了打,受了罚,但是长了脸!

纵使憨直,诚然不屈,这就是明代官员的气节。

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人一点儿也不小气,觉得自己光荣还不够,本着荣誉人人有份的原则,在上面还代签了许多亲朋好友的名字,把压根儿没来的人也拉下了水。

于是原本现场只有一百四十多个人,名单却有一百九十个,真可谓是多多益善。

签完了名字,锦衣卫二话不说,把这一百多号人几乎全部抓了起来,关进了监狱,这场嘉靖年间最大的示威运动就此平息。

皇宫终于恢复了平静,大臣们也老实了,话是这么说,但事情不能就此算数,因为气节是要付出代价的。

第二天,朱厚熜开始了全面反击,明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廷杖之一就此拉开序幕。

除了年纪太大的,官太高的,体质太差一打就死的,当天在左顺门闹事的大臣全部被脱光了裤子,猛打了一顿屁股。此次打屁股可谓盛况空前,人数总计达到一百四十余人,虽然事先已经经过甄别,但仍有十六个人被打成重伤,抢救无效一命呜呼,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十二,怎一个惨字了得。

“活该!”

对此,老朱只是冷哼一声,他对此的评价是:“这帮文官集团,太没有自知之明,沽名钓誉,自作孽不可活矣!”

“不过这份气节,也是让人动容,甚至让人啼笑皆非!这份虽不忠君但却体国之心,勉强可以理解啊!”

......

但最惨的还不是这十几位兄弟,死了也就一了百了,另外几位仁兄却还要活受罪。

比如杨慎先生,他作为反面典型,和其他的六个带头者被打了一顿回笼棍。

棍子倒还在其次,问题在于行刑的时间,距离第一次打屁股仅仅十天之后,杨头目等人就挨了第二顿,这种杠上开花的打法,想来着实让人胆寒。

“毕竟是年轻人,身体素质过硬,第二次廷杖后,杨慎竟然还是活了下来,不过由于他在这次行动中表现过于突出,给朱厚熜留下了过分深刻的印象,皇帝陛下还给他追加了一个补充待遇——流放。”

“杨慎的流放地是云南永昌,这里地广人稀,尚未开化,实在不是适合居住之地,给他安排这么个地方,说明皇帝陛下对他是厌恶到了极点。”

“从大臣到闹事头目、流放重犯,几乎是一夜之间,杨慎的命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已经不重要了,他目前唯一要做的是收拾包袱,准备上路。”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杨慎却没什么福气,两次廷杖没有打死他,皇帝没有杀掉他,但天下实在不缺想杀他的人,在他远行的路上,有一帮人早就设好了埋伏,准备让他彻底解脱。

但这帮人并非皇帝的锦衣卫,也不是张璁的手下,实际上,他们和杨慎并不认识,也没有仇怨,之所以磨刀霍霍设下圈套,只是为了报复另一个人。

“哦?谁又要杀他?!”

老朱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