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隋末之天下 > 第129章 杨广问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业七年十一月

据蓟县三十里远处,有一个名为向怀乡之处。此乡是蓟县下辖的土地,自从两个月前开始,这里就不断的有一队队兵马聚集于此。

一顶顶的营帐均匀分布在这方圆不到五里地的空间之内,少说也有五六千余帐,大约三万人在其中。营地内大量的军士在不停的忙碌之中,辕门之处不时有马车和卫士出入。

忽然,一队押送着三十几辆的载满麻袋的推车的队伍出现在距离辕门一里远之外的地方,领头的军官手里拿着一根鞭子在不停地吆喝道“大伙加把劲,前面就是营地了,早些运回去早些休息,都快呀!”

看见辕门之后,那些满头大汗推着车的军士们不觉间感到振奋,推车的速度较之刚才快了一大截。

营地之内的某个地方,周源等人正在开会。

“如今郭校尉和高校尉都已调走,二人麾下的骑兵队也被带走了,到底编入了那一部我也不甚清楚。现如今各部都在整编,调动频繁,本将已经接到了调令,让我等三日后去往右御卫虎贲郎将卫文升麾下报道,你们回去后通知卫士们明日开始收拾行装,随时拔营。”鹰扬郎将周源大刀阔斧的对手下众军官吩咐。

“是”军官们立即一齐拱手回答。

“赵司马,你再去领五日的口粮来,我军的粮草已经快消耗尽了。”周源又对他右边的一个穿着黄衣的文官讲道。

“是,大人。”

“该交代的都已经讲了,你等退下,夏郎将留下。”

李康随着众人退出大帐之后,来到秦寒身边问道“大人,你可知道朝廷打算如何整编军队?”

秦寒摇摇头,“这我怎么知道,兵部如今还没有下达任何的消息,只是在不停地抽调各部兵马重新组建建制,具体如何还需等待兵部的命令。

这些不是你该关注的事情,管理好自己手下的卫士,要是出现有人效仿那王丑和筒兵的话,我绝不轻饶了你。”

“大人放心吧,我麾下的卫士绝不会出现如王丑、简兵那般之人。”李康郑重的拱手回答。

秦寒看了李康一眼后便心事重重的离去了。

回到自己的营帐,李康眉头一皱“卫文升,这个人好像有些印象,再仔细回忆一下。”

李康在营帐想了半天还是没有思索到卫文升是谁,他明明感觉对这个人有些印象,可就是想不起来。“奇怪了,怎么会一点资料都想不起来呢?难道在历史上是个无关要紧的人物?可不对呀,他是右御卫虎贲郎将,现在右御卫的大将军一职空缺,将军也都是虚设,虎贲郎将可是最大的官职了,按理来说他应该是个重要人物,史书上肯定多少有些记载。”

李康他们在十月份的时候就抵达了蓟县,先是全军安稳的修整了半个多月,然后就又接到调令,让他们将驻地转移道这向怀乡来。

在拒马河耽搁了六七天,他们终于轮到他们过河了,过河之后就直奔蓟县。蓟县是涿郡的治所,临塑宫就在蓟县边上。涿郡比较宽广,至少有博陵郡三个大,不过涿郡地处边疆,虽然面积广阔,但是人口较之中原的郡县还是少了许多,一直都是地广人稀。

到了蓟县以后,周源他们就先去向卫府报了备,然后就是在休息,到了十一月份,汇聚在蓟县的军队就开始频繁调动,几天前,周源受到了卫府的军令,将他们中的骑兵全部都调走了,其余的军队现在也都是在打乱重组。

这不,李康他们又要去向新的上官报道了。

来到蓟县这么久了,卫士们基本也没有什么事情,每日都是在进行日常的操练,或者是被派出去执行任务:去运送什么粮草呀、搬东西什么的一些累活重活。

正在李康思索的时候,高正走了进来,“老弟在想什么呢?怎么眉毛拧成这样?”

“高大哥,你坐。”李康示意道。

“高大哥你怎么来了?”李康微笑中带着疑问。

听到李康的话后,高正的脸色瞬间沉了下去,“兄弟,你还不知道吧,周郎将已经接到了命令,要他挑选三百副精良铁甲交上去。”

李康惊异的瞪大眼睛“这是为何?为什么要拿走我们的铠甲?”

“哎!听闻天子是要将这些铠甲都分配到左右翊卫那里,圣上打算挑选精锐的卫士进入两部之中,作为这次大战的主力。”高正摇头叹气的说道。

“可拿走了铠甲,打起仗来我们的将士该怎么办?”铠甲对于士兵就是第二条命,有了铠甲,他们才可能在战场上有更高的机会活下去。

“没有办法,如今只能期盼到时我们不会碰到激烈的大仗,不然会有很多兄弟都要战死。”高正无奈的讲道。

李康联想起今天和秦寒说话时他的阴沉脸色,算是明白了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李康看向高正“高大哥,我对右御卫虎贲郎将卫文升大人听闻甚少,你在军中这么多年,想来对他知道一些,还请你和我讲讲。”

高正听后皱了皱眉头“怎么,李兄弟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卫大人吗?”

“确实如此。”看着高正怪异的眼神,好像是在问李康他怎么连这都不知道。

“卫将军可是一员老将了,他在北周的时候就已经入朝为官,卫老将军可是在我朝的官员之中可是年岁最高的一批,好像今年已经到了七十余岁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极高,你不应该不知道的呀?”

高正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李康讲完后,李康突然心中亮光一闪蹦出来了一个名字:卫玄。

李康喜悦的制止了高正接下来的话“高大哥,不劳你了,小弟刚才一时记忆不清,经过高大哥你刚才的提点后李康已经想起来了,就不用有劳你在说了。”

“那就好。”

接下来李康又和高正闲聊了两句,高正就离开了。

李康坐在营帐内开始搜索有关卫文升的资料。

卫玄,字文升,于北周武帝时踏入仕途,北周灭亡后,他又侍奉隋朝,在隋末期间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炀帝即位后,调他当卫尉卿,后又任工部尚书,如今他除了是右御卫虎贲郎将以外,还兼任着刑部尚书一职。史书记载,在第一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各部都损失比较惨重,但是卫玄所部全部平安的回去了,因此卫玄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

想到这,李康眉飞色舞,既然自己这部人调到了卫玄的麾下,倒是不用担心打起来后会像其余的一些军队一样伤亡惨重。

大业九年,炀帝再次到达辽东时,派卫玄与代王杨侑留守京师,拜授卫玄为京兆内史,仍旧担任刑部尚书,同意卫玄见机行事,又令代王待卫玄为老师。

杨玄感起兵叛乱围逼东都洛阳时,卫玄率领步兵、骑兵七万人马增援东都。不过卫玄寡不敌众,与贼人频频作战,频频失利,手下军士死伤大半,在和杨玄感的几次交战中都战败了。

后来卫玄便一直镇守大兴城,等到隋末义军四起的时候,卫玄看出来隋朝气数将尽,便上表退休,没有得到杨广的同意。在李渊的义军入关后,卫玄自知不能守住长安,又忧又怕,自称有病,不管政事,长安沦陷后,他就回家去了。

想清楚卫玄的事情后,李康点点头,在他麾下比在其余那些将军的麾下强太多了,不用担心什么全军覆没的事情。

……

大业七年十二月初八,如今天气冷的要命,可是在蓟县北边一大早的就有一帮子朝廷官员盛装出现在那里,摆出了一副接待贵宾的样子。

今天确实是一个大日子,西突厥的处罗可汗今日会抵达临塑宫,前去朝见杨广,杨广非常的高兴,下令用最高规格的礼仪来接待他。

不过,明白的人都知道处罗其实是迫不得已,才会来朝见杨广,如今的处罗虽名义上是西突厥的可汗,但实际上已经是无家可归的流浪之人。处罗如今的处境,其实和隋朝的谋划脱不开关系,甚至可以讲隋朝就是罪魁祸首。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炀帝西巡,派遣侍御史韦节召见西突厥处罗可汗,命令他与炀帝的车驾在大斗拔谷相会,西突厥人不愿意,处罗可汗以其他的原因为借口婉言谢绝了使者。炀帝勃然大怒,但也无可奈何。

正逢西突厥酋长射匮派使者来求婚,裴矩因而奏道:“处罗可汗不来朝见,是依恃他势力强大。我请求用计谋削弱他,使西突厥分裂,就容易制一服他们了。

射匮是都六可汗的儿子,达头可汗的孙子。他家世代都是可汗,统治着突厥西部,现在闻知射匮失去官职,已附于处罗可汗了。因此他派遣使者来结一交一求援,愿陛下对他的使者厚礼相待,任命射匮为大可汗,那么突厥就会分裂,他们两部分都会服从于我们了。”

杨广听从了裴矩的主意,于是就派裴矩早晚都到馆驿,委婉地暗示劝告使者。

之后炀帝在仁风殿召见射匮的使者,述说处罗不顺从的情况,称赞射匮一向亲善,并说将要立他为大可汗,命令他发兵诛灭处罗,然后再办婚事。

炀帝取桃竹白羽箭一支,赐给射匮,并告诉他:“这件事应该快办,快得就如箭一样。”使者返回,路经处罗驻地,处罗很喜欢这支箭,想把它留下,射匮的使者崐施以诡计才得免。

射匮听使者汇报此事后,大为高兴,发兵袭击处罗,处罗大败,抛弃妻子,仅率几千骑兵向东逃走,在路上又被动持,只好寄居在高昌境内,向东据守时罗漫山。

高昌王曲伯雅把这一情况报告给朝廷。炀帝派遣裴矩和处罗居住在中原的母亲向氏身边的亲近左右驰马到达玉一门关晋昌城,明白地告诉处罗让他入朝。

……

临塑宫内,炀帝正和处罗可汗一起宴饮,处罗先是向炀帝跪拜稽首,为这么晚才觐见皇帝而谢罪。杨广以好言安尉他,让他不要担心。

此刻,杨广和处罗宴饮的宫殿之内正歌舞升平,欢笑声一片,盛大的女子乐队在表演,她们绚丽的罗绮,再加上美妙的舞姿,及美妙的音乐,使人耳目一新。

隋朝的君臣欢笑连连,然而处罗可汗始终怏怏不乐,对于那歌舞毫无兴趣,不时的叹一声气。

晚上,宴会结束之后,杨广召集了几名大臣正在一处宫殿内议事。

随着这段时间不断汇聚到涿郡的兵马到来,杨广也是越来越开心,看着那些雄赳赳的士兵们,杨广心中的豪气和信心也越来越足,相信这次一定可以好好的教训高句丽蛮邦,宣扬隋朝的国威。

灯火通明的大殿内,杨广志得意满的看了看坐在宫殿内的大臣们,忽然他看向向合水令庾质“庾爱卿,高丽之众不能当我一郡,今朕以此众伐之,卿以为克不?”

庾质是一个瘦瘦的,年岁约在五旬,脸上皮肤缩水严重的男子,听到天子的问话后,他立即站起身回答道“伐之可克。然臣窃有愚见,不愿陛下亲行。”

炀帝听后面带不悦之色,他如今兴致正高,非常期望在自己的带领下一举攻克高句丽,让高句丽俯首称臣,解决这个边疆大患,增加自己的威严和功绩。现在听到庾质说自己不应该亲自带兵,这让他十分的不高兴。

杨广皱着眉头,语气中毫不掩饰自己的不高兴,问道“朕集结军队至此,怎么能还未看见敌军我就先退却呢?“

庾质回答讲“攻战而不能取胜,恐怕有损陛下的威名。要是陛下留在此地,指导传授谋略,命令指挥猛将劲卒,火速进击,出其不意,必定可以攻克。军机在于神速,迟缓就会无功。”

杨广不高兴的说道“要是卿家心中害怕,自可留此。”

庾质听后,将头低的更低,不敢回话。

杨广见此满意的点了一下头,心情舒畅不少。可突然间,他又听到有人喊道“不可,不可呀,陛下前往实乃大不当。”